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世界意义,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方面的重要文件先后印发实施,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更加健全、保护法律更加完善、保护行动更加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崇高使命感,把文化遗产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系统谋划部署。活力故宫、全景兵马俑、云游敦煌等纷纷上线,AI算法实现文物复原、裸眼3D还原考古现场,青铜面具动起来、殷墟车马迈开步,《千里江山图》文具、《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握手,恢宏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实可感地融入大众生活,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瓷都景德镇,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泥与火的交融淬炼出令人惊叹的陶瓷文化,也成就了一个城市依靠单一手工业支撑千年的奇迹。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赓续文化血脉,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德阳考察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强调对文物保护修复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北京,千年古都,文脉绵长。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左右,出土了大量龟甲,并发现原始刻画符号。
在母亲手把手传授下,她刻苦学习和钻研剪纸技艺,很快便掌握了很多技巧,剪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董焕姣告诉记者,她现在身体还算硬朗,只要有时间,都会在工作室里免费教剪纸。贾湖龟腹甲骨卜习俗流传数千年河南博物院收藏甲骨的历史悠久。百片甲骨故事会董焕姣:剪纸映初心 传承甲骨文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4月14日,记者走进安阳市殷都区芳林社区董焕姣剪纸工作室,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教孩子们剪甲骨文字。
我剪纸几十年了,甲骨文剪纸是我近年才开始创作的方向。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非遗剪纸博大精深,我想让非遗剪纸走进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开花。
你知道甲骨文中的四怎么写吗?采访中,石晓霆问记者。这个四字一直到东汉还在使用,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面东汉时期铜镜上的铭文浮游天下遨四海中的四字就还是这种四横摞一起的写法。以今之语写古之书,笔尖流转皆是古趣。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2019年,她创作的《甲骨文十二生肖图》参加了河南省民间艺术展,并荣获三等奖。
笔见刀痕,篆刻留香,溯源奔涌不息的当代精神。这些发现对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有重大的意义。学习剪纸没有捷径可走,一定要多加练习,用心观察,不断创新。甲骨卜辞记录的内容丰富,而其占卜方式也很有讲究。
采访中,石晓霆介绍了该院收藏的一件甲辰贞祭祖乙刻辞卜骨,这件卜骨出土于殷墟遗址小屯村南地。其收藏的年代最早的龟甲出自舞阳贾湖遗址
两大卡脖子难题卡在了哪里?作为国内最大的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小麦品种改良面临两个主要问题。哪里有产业需求,哪里就是主攻方向。
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牵头,该项目会聚包括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南阳农科院和河南省天民种业有限公司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在内的12家单位,经过3年协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日,由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省重大科技专项抗赤霉病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顺利通过专家组绩效评价验收,这标志着河南种业创新在破解黄淮麦区当前小麦生产中两大卡脖子难题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将为全省小麦产业的提质增效发挥重大的科技支撑作用。2020年正值河南农业生产转型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省科技厅启动该重大科技专项,以育种关键技术研发为抓手,推动我省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河南小麦育种水平领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通过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长期支持和引领,形成了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的传统。第一个问题源自安全,首当其冲的就是赤霉病抗性亟待改良。应用该技术体系,项目成员单位先后育成郑麦9134、豫农904、宛1204、漯麦47等13个抗(耐)赤霉病优质小麦新品种,通过品种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带动抗赤霉病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超500万亩,为丰富全省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类型、消减赤霉病对我省小麦生产的危害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受农田耕作方式变化和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影响,过去主要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黑龙江春麦区的小麦赤霉病,近年来在我省逐步发展为常发病害,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品质和食用安全,已成为河南小麦产业发展的心腹之患。如果按百分制给小麦面粉所加工的食品打分,我国能得85分以上的适合面条、馒头和面包的小麦品种占比为9%、7%和7%。
挖掘小麦优异基因位点5个、从883份小麦种质材料中鉴定出19份适用于河南省的抗赤霉病小麦育种亲本、实现对小麦主要病害抗性和优质性状相关基因位点的百万级样品的分子检测……项目组通过筛选关键选择指标、集成现代育种技术等方法,成功建立了适宜河南省的小麦抗赤霉病优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但在我国各类面粉制品比例中,面条、馒头分别占总量的35%和30%以上,远远高过占总量3%的面包。
目前,项目创新成果正加速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力促进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二个问题源自品质,具体表现为适合制作优异中国大宗面制品的优质品种不足。
另一个特点是危害大,赤霉菌侵染小麦籽粒后产生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和严重疾病。本报记者 尹江勇 祁思元要推动小麦产业升级,河南种业创新当前最主要的突破方向是什么?用最简单的比喻,就是既要让小麦新品种有一个强健的壮身板,又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好胃口。育成的高产优质绿色小麦品种郑麦9134、豫农904等品种还兼具抗赤霉病和适合制作我国大宗面制品的优异特性,面条或馒头加工评分可以达到85分以上,深受种业企业、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欢迎。省科技厅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处处长李锦辉评价,更重要的是,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全省小麦品种改良打通了路径,引领了未来攻关方向,对进一步巩固我省小麦育种及小麦产业优势具有重大促进意义。
胡琳认为,这可以有效聚合全省乃至国内的小麦科研力量,合力攻关重大课题。由此形成的巨大反差,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愿望不协调,也制约了河南制粉业的提质增效及品牌创新。
省重大专项主持人、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研究员胡琳告诉记者。省重大科技专项引领协同创新破题中国小麦育种居世界领先水平,河南小麦育种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赤霉病又被称为‘小麦癌症,它的特点是小麦一旦田间发生赤霉菌危害,再打药的防治效果就大打折扣如果按百分制给小麦面粉所加工的食品打分,我国能得85分以上的适合面条、馒头和面包的小麦品种占比为9%、7%和7%。
第一个问题源自安全,首当其冲的就是赤霉病抗性亟待改良。近日,由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省重大科技专项抗赤霉病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顺利通过专家组绩效评价验收,这标志着河南种业创新在破解黄淮麦区当前小麦生产中两大卡脖子难题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将为全省小麦产业的提质增效发挥重大的科技支撑作用。应用该技术体系,项目成员单位先后育成郑麦9134、豫农904、宛1204、漯麦47等13个抗(耐)赤霉病优质小麦新品种,通过品种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带动抗赤霉病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超500万亩,为丰富全省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类型、消减赤霉病对我省小麦生产的危害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两大卡脖子难题卡在了哪里?作为国内最大的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小麦品种改良面临两个主要问题。
省科技厅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处处长李锦辉评价,更重要的是,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全省小麦品种改良打通了路径,引领了未来攻关方向,对进一步巩固我省小麦育种及小麦产业优势具有重大促进意义。受农田耕作方式变化和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影响,过去主要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黑龙江春麦区的小麦赤霉病,近年来在我省逐步发展为常发病害,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品质和食用安全,已成为河南小麦产业发展的心腹之患。
目前,项目创新成果正加速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力促进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省重大专项主持人、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研究员胡琳告诉记者。
第二个问题源自品质,具体表现为适合制作优异中国大宗面制品的优质品种不足。由此形成的巨大反差,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愿望不协调,也制约了河南制粉业的提质增效及品牌创新。